将进酒Bar

【将进酒Bar】王勃的觉醒,是从四川开始的

2021-06-15 10:29 中国财富网   九公子的浪   原创

图片

公元669年,繁华的长安城。

一个二十郎当岁的少年落寞地伫立在街头。

他回忆起从晋陕峡谷的古道渡口中走来的一路艰险,回忆起慈母严父的谆谆教诲,回忆起曾在父老乡亲面前说过,“一定要在长安闯出名堂来。”

而此刻,眼前的繁华即将和他没有任何关系,他背着行囊即将离开这个承载他无数梦想的帝国中心长安。

图片

来源:摄图网

也许,这是上天刻意安排。

冥冥之中,有个声音对他说:“王勃,长安不属于你,你要去四川,开启唐诗的‘寒武纪’。”

王勃的起点是不低的。他自幼被称“神童”,15岁科试及第,官从七品,也就是说别家孩子还在翻墙逃课泡网吧的年纪,王勃就已经来长安当官了。

可这个从七品衔是个虚职,并不负责什么实际事务,15岁的小王勃有些无聊。

“我要让皇帝认识我!”他发出一句呐喊。

小王勃想要让皇帝重视他,只有一条路:写出最猛的诗,把皇帝吓一大跳。

公元666年,一篇《乾元殿颂》几经辗转呈于唐高宗李治的手中。

当唐高宗得知这样一篇辞采俊美、恣意汪洋的骈俪文乃是一个16岁的少年所作时,忽然觉得他的江山更加有朝气了。

唐高宗太喜欢这个年轻人了,可该如何安置王勃,成了唐高宗的心事。让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参政议政,对江山社稷而言似乎又有些欠妥。

他想到一个人,自己的第六个皇子——沛王李贤。唐高宗觉得王勃就是沛王李贤想要成“赤”而必近的“朱”。

于是,高级伴读王勃上岗了。他本以为从此官运亨通,没想到三年后无意间在网上发的一篇帖子让他的梦全碎了。

公元669年,斗鸡在长安城里流行起来,一篇名为《兄弟,过来斗鸡啊!》的帖子也在网上火了。

这篇帖子是王勃替沛王写给兄弟英王的斗鸡战书。

这帖子句句精妙,引得网友争相转载,终于被最不该看的人看到了。

唐高宗看了帖子,非常生气:“歪才,歪才!二王斗鸡,王勃身为博士,不行谏诤,反作檄文,有意虚构,夸大事态,是交构之渐。”

平民兄弟间当然可以斗鸡,也可以玩笑着下战书。但是皇家兄弟不可以,玄武门之变后的皇家兄弟更不可以。

图片

来源:摄图网

唐高宗看到尤为刺眼,什么“两雄不堪并立,一啄何敢自妄?”“血战功成,快睹鹰鹯之逐”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,定当割以牛刀”,简直胡说八道。

“先帝当年在玄武门……他们都忘了吗?”此文显然触碰皇家禁忌,“传朕口谕,将王勃驱出王府,永不再用。”

就这样,王勃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,毁于一旦。

几个月之后,唐诗的江湖版图上,在偏僻的巴蜀一角,忽然异常地亮了一下——长安通往蜀地的褒斜道上出现了王勃的身影。

已经无处可去的他开始了四处游历。翻越秦岭,穿过汉中,踏着崎岖的蜀道,他来到了一片新的土地——四川。

当时,诗歌江湖的中心是长安,那里聚集着数量最多的诗人,每天生产着最多的作品。

那时流行的是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,所谓宫廷诗就是以宫廷生活为题材, 以歌功颂德为目的的应酬诗作。诗句讲求对仗、词彩清艳、意向柔美。从今天的视角来看,其实就是《记一次盛大的早朝》《记一次超嗨的晚宴》《记一位绝美的小宫女》之类的诗。

试想一下,如果王勃继续待在长安,待在沛王府,他也许也只能写同样空洞的辞藻,无病呻吟的句子。

万幸,王勃的入蜀让这位天才少年脱离了宫廷诗的主战场。从此,长安少了一位宫廷笔杆子,诗歌史上却多了一位开辟巨匠。

在蜀地,王勃发现过去在宫廷里所写的那一套,到了这里完全不顶用了,根本无法展现眼前山川的壮丽,也无力抒发胸中的浩叹。

图片

来源:摄图网

他要写一种新的诗,一种用心灵写出来的诗。

他直抒胸臆,感慨“悲凉千里道,凄断百年身。”

他描写更广阔的社会现实,“塞外征夫犹未还,江南采莲今已暮。”

他写出了宫廷诗永远不会有的离别缱绻,“寂寞离亭掩,江山此夜寒。”

今天回头来看,王勃的入蜀,是唐诗江湖的一次伟大的开辟之旅。在初唐的诗坛上,蜀地缔造了特殊意义的“一入”和“一出”,“一出”是后来陈子昂的出蜀;而这“一入”,就是669年的王勃入蜀。

王勃为什么会想到入蜀?他既不是蜀人,在这里似乎也没有亲眷。唯一的可能,大概是一方水土出一方好酒。四川以无法复制的天时与地利,缔造了五粮液的前身——重碧酒。

粮为酒之肉,水为酒之血。生长于蜀地紫色土壤的粮食作物,甘洌清澈的岷江水,让“重碧酒”美名播扬四方。

于是,嗜酒如命的王勃背起行囊,迈开脚步就来了。在四川好山好水好酒的疗愈下,王勃的身心得到了完全的释放,被贬的焦虑很快被治愈,更别提他还交了很多朋友,其中一位就有日后与他并称“初唐四杰”的卢照邻。

少年成名又常年羁旅,让王勃的气质也慢慢变了。

过去未冠及仕的书卷气慢慢褪去,他身上多了一丝意气风发和耿介不平。

王勃的耿介与桀骜在写《滕王阁序》一事上表露无遗,他是滕王阁夜宴的“搅局者”。

公元675年,重修的滕王阁落成,南昌都督阎伯玙在阁上大宴宾客,“捎带”准备炫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——事先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, 在席间“即兴所书”。

25岁的王勃游至于此,踏入阎公为女婿孟学士事先准备好的“出道之夜”。

宴酣之时,恰是妙文辈出之际,阎大人便提起作序一事。在场的文人大抵是看出了阎大人的心事,一片谦虚礼让之声。

孟学士洋洋得意,正准备把已在胳肢窝里焐热了的小抄掏出来。忽然,不按“套路”的王勃站了起来:“笔墨伺候!我写!”

随着王勃的书写,众人的眼神由轻蔑到震惊,终于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跃然笔下时,众人被惊得说不出话来。

同样被一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惊得说不出话来的还有唐高宗。当他读到《滕王阁序》时,不禁拍案而起,大呼:“奇才, 奇才, 我大唐奇才!”

遂问身边的小吏,“此序何人所作?”小吏吞吞吐吐地回答:“就是当年那个撺掇沛王和英王斗鸡的王勃。”

“传朕旨意,将王勃召回长安!”

“陛下仁慈!可惜此人无福,日前渡海溺水,惊悸而亡。”

26岁,溺水而亡。一声唏嘘传了上千年。

图片

来源:摄图网

倘若他没有早逝,唐诗的江湖怕是要地震,好多诗人的江湖地位,怕是要自动降低一档,《全唐诗》大概会厚一点!

他死后的第25年,李白出生;第36年,杜甫出生;第92年,韩愈出生;第96年,白居易出生……唐诗开始迎来“寒武纪”,而他是这场“寒武纪”的开端。

伟大的时代往往就是这样开启的:他轻轻走过,并没有什么大动静。他全身发着光,但他自己不知道。黑暗中,有人惊醒追随,发出惊叹的声音。

千年过去,人们不再记得他的《乾元殿颂》《檄英王鸡》,也不再提起他的名字。然而,在某个车站送别人的口中,或是随手翻开一本毕业纪念册时,你一定会听到或看到那一句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

好奇他的样子么?

“仆一代丈夫,四海男子,衫襟缓带,拟贮鸣琴,衣袖阀裁,用安书卷。”——这就是王勃。

责任编辑:徐丹宁
0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