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进酒Bar

【将进酒Bar】李冰:不会治水的官员不是好院士

2021-07-09 14:15 中国财富   九公子的散丹

院士,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。我国现有院士八百余名,我们熟悉的钱学森、邓稼先、华罗庚、袁隆平等伟大的科学家,在各个方面贡献出了伟大而坚实的力量,为中国建设付出了艰苦而卓绝的努力,这些伟大的名字,值得我们铭记。

不过可惜,古代没有院士一说,大多数时候,先辈们只能对解救他们于苦海的能人志士,喊上一声大英雄。而且古代能被称作英雄的方式比较有限,一般都是战死沙场、为国捐躯,再不济也是牺牲小我、拯救大家。可是就有这么一位郡守,凭借一座了不起的工程,被当作英雄称颂千年。

这座工程让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,让滔滔江水造福千年,更让四川成为中国的“大后方”。它,就是都江堰。

(来源:摄图网)

这位英雄的名字叫李冰

缘 起

公元前316年,巴蜀两个老对手再次交战,巴国抵挡不住蜀国猛烈的进攻,只好向“老大哥”秦国求助。

“老大哥”爽快答应,仗义帮忙,一举击败了蜀国。

不过“老大哥”过于积极进取,捎带手地把巴国也灭了。

蜀地紧靠楚国,秦惠文王掌握蜀国以后,开始琢磨怎么依蜀攻楚。

但是蜀国水患连连,实在是拉胯,于是秦惠文王点兵点将,选中李冰前去治理岷江。

目前没有明确史料记载,在入蜀之前,李冰研究过水利治理。不过李冰是个好下属,凭借对领导的忠诚,他以使命为师,开始了漫漫治水路。

人才成就定律:天才和英雄出世的征途中,困境不能少。才干这种东西,有的时候是可以被环境激发出来的,没准还会激发出个天才。

一直以来,自然环境都是最复杂难解的,无论科技怎样发达,人类怎么演化,我们还是不可能百分百驯化自然、了解自然。只能以一颗敬畏的心,学会与自然相处,力争达到和谐的状态。

英雄李冰没有企图征服自然和水,而是利用他的才智和勤劳,找到了与水和谐共处的途径。

可以说,富饶润泽的天府之国建立,百分之五十依赖着自然和水源,剩下的百分之五十是靠李冰完成的。

自 然

水是自然元素中最为复杂的一种。

一方面,人类的生命起始源于大江大河,从尼罗河文明、印度河文明,再到黄河长江文明,江河流域总是更容易衍生出生命的足迹。另一方面,直到今日,我们也没能完全找到与水相处的方式,还是会为激荡的水不时造成的洪涝灾害提心吊胆。

(来源:摄图网)

但也是水,孕育出了和而不同的种种华夏文明。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长江、黄河,还有一条年平均流量远超黄河干流流量的大河,为我们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与精神文明。它,就是岷江。

山川相缪,岷江输送着生命和希望,流经蜀地的汶川、都江堰、成都、眉山、青神等市县,到乐山接纳大渡河、青衣江后,在宜宾汇入长江,滋养着富饶的成都平原。

那时的岷江不如现在平缓安详,让人眷恋无限。激流浩荡,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高山和平原的畅通,使得江水折返不前;另一侧岸边,泥沙的淤积又导致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经常发生。

人类最大的恐惧,就是未知。

不知下一次翻卷咆哮的水患会何时到来,等待都令人们绝望。饥饿、寒冷、无助,充满无力感的祖先们只能望着那无情却有力的水。在顺从天命的过程中,活着成为最大的幸运。

好在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物,从没停止过抗争和救赎。史书的最前几页,前辈大禹从岷江开始治理水患,后来,李冰也沿岷江逆流而上,找到了解救苍生的关键。

抗 争

如果搜索李冰的人生关键词,相关词汇里显示的一定是“修湔堋”(xiū jiān péng)。

“湔堋”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“都江堰”前称。玉垒山在秦汉以前叫“湔山”,那时都江堰周围的氐羌人把堰叫做“堋”,所以都江堰被称作“湔堋”。

李冰虽然不懂水利,但绝对是个能人干将。在开工之前,他仔细筹谋布局,把需要达成的用途都列了个清楚明白。

小孩子才做选择,成年的郡守要所有的功能都保留,泄洪防灾,get!水上交通要道,get!粮、人、动物们的生态问题,更要get!

最终成型的都江堰一箭三雕、一堰三用,既是民用工程、军事工程,也是爱国工程。

不仅如此,精巧绝伦的设计,让都江堰在一千多年以后依然傲立不倒。古老和永恒同时出现,任谁路过都江堰都要说上一句“要得”。

据说抗战时期,日军想炸毁都江堰,但当日机飞临都江堰上空时,看到的只有奔腾不息的江水,却找不到预想中能安放炸药的堤坝,最终只得悻悻而去。

巧 思

伟大而隐秘的都江堰到底是如何炼成的?

学术不到位的好官是当不了英雄的,李冰大大放在如今,也该是个理综满分的高考学霸!他巧妙利用物理、数学规律,通过凿修水口的方法分流岷江水,驯服了这条奔腾的巨龙。

凿修水口说着容易,但既没有能爆破的炸药,也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可以操控,李冰能靠的只有拳头、脚力,以及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。

“纯手工”打造的都江堰由三部分组成。第一部分,是一座名为“金刚堤”的分水堤坝,将岷江分为外江和靠近玉垒山的内江,堤坝的顶端是我们更为熟悉的“鱼嘴”分水堤。

如今的鱼嘴早已改由混凝土和鹅卵石筑造,但在李冰那个时代,只能采取一些更为原始的办法——向江心投放鹅卵石填充的竹笼,通过千钧重负筑堤分水。

内江的水位深、水面窄,外江的水位浅、水面宽,不论水涨水落,鱼嘴岿然不动,使得枯水期内江和外江流量比为6:4,汛期内江与外江的流量比为4:6。这样的设计,乍看上去简单随意,实际上哲思满满。

内江入口处,河床凹陷,外江入口处河床凸起,按照水流的自然规律,澄澈的表层水流向凹地,浑浊的底层水流向凸地,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。

(来源:摄图网)

进入内江的沙石,由第二部分处理。堤岸的末端,有一段低矮堰体,名为“飞沙堰”,仅比河床高出约2米。一般情况下,它属于内江堤岸的一部分。但洪水来临时分,内江水位迅速抬升,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。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,故而得名“飞沙堰”,大量的泥沙成为了农耕的基础。

工程的第三部分,是玉垒山山脊上一道的缺口,内江水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到此处,被飞沙堰旁边狭窄的宝瓶口所制约,细长如瓶颈的宝瓶口像水龙头一样控制着进水量,避免了洪水迸发的情况,使得绵绵细水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。

成 就

如今,站在都江堰前,看着股股叠叠的水叫嚣着却始终乖顺向前,有力却一直依势而行。我们感叹都江堰的壮阔,感叹山水的雄伟激昂,很难想象目光所及便是认知中一切的时代里,这样伟大的工程需要多少的空间想象和精密布局。

最强大脑李冰干了8年,经过不懈的“996”“007”,解锁了无与伦比的成就。

(来源:摄图网)

唐代杜甫颂他:“君不见秦时蜀太守,刻石立作五犀牛,自古虽有厌胜法,天生江水向东流,蜀人矜夸一千载,泛滥不近张仪楼。”

余秋雨赞他:“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,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,而李冰,却因为官位而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。”

如今,作为中国人,我们可以自豪地介绍,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,年代最久、唯一留存、仍在一直使用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。

在完成都江堰的建造后,李冰又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。

不幸的是,他最终积劳成疾,倒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。

沧海桑田,千年已过,这屹立不倒的堰,这源源不断的水,这络绎不绝祭奠的人,是对与水奋斗一生的李冰最好的慰藉。

传 承

都江堰修建中,还有一个理论也在默默指引——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。

李冰深谙此道,干活时从不激进,总结出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的六字箴言,在自然与人工间找到了平衡相处的法则。一方面深挖河道,容纳水流;一方面做低沙堰,便于泄洪和排沙。

顺势而为,避免过犹不及,这是建堰的道理,又何尝不是做人的真谛呢?

漫长岁月里,岷江滋养着亿万生灵、抚育出各族文化,也将永不停歇涌动的精神注入了四川人的灵魂之中。

四川人不论何时都是一脸的笑意盈盈,好像只在意安逸巴适的悠哉生活,而在奋进“雄起”呐喊中,不屈与坚韧早已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岷江滔滔不绝,静默而有力地滋养着一片土地,繁衍出富饶的天府之国,孕育了无数的文化和文明,更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……

(来源:摄图网)

这是历史的延续,是自然风水带来的力量,天人合一的思想顺着激荡的岷江流传于川蜀大地上。这样的人和水,传承至今,滋养出一款醇香甘美的酒中珍品——五粮液。

五粮液把天、地、人完美结合,酿造出品质卓越的“大国浓香”。传承已逾千载的古法酿造工艺与不断改良创新的科学五粮配方,体现着“道法自然”“天人合一”的道家思想。五粮液是天地之精华酿造而成的浓香白酒,她好似泥土、微风、阳光、雨露一般,是大自然馈赠给人间的口舌之礼,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。

这杯中醇酿,跨越幽远时光,始终恪守着初心、匠心、真心,以岁月沉淀的至味,致敬历史长河中的英雄。


责任编辑:徐丹宁
0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