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

国资纾困上市公司落地:资金援助并购重组齐上演

2018-12-12 08:31  证券时报

“最近,有家地方国资来找我们,他们刚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。收购后发现公司问题比较严重,有点后悔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,来咨询我们看有什么办法解决。”12月11日,深圳某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。

今年以来,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最惹眼的亮点。

华泰证券12月11日发布研报称,今年发生国资受让民企上市公司股权事件共51起,同比增长920%,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比例上,都超过前三年的总和。其中,地方国资受纾困政策驱动,拟受让40家公司股权,占比78.43%。

不过,从进程看,国资收购民企基本都在紧锣密鼓地谈判、走审批程序,除了拿出部分资金以及管理层陆续变更外,其它更进一步的运作还未深入。

上述并购部负责人指出,“国资股东进来最终还是要面临公司的问题,除了资金援助,如何消化和解决公司多年所蕴藏的风险才是重要的。未来,这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处置、剥离、重组、破产重整将会密集上演。”

落地较慢

今年以来,在资本市场低迷、大股东爆仓风险高企等因素下,大股东们不得不寻求实力接盘方紧急解困。10月以来,已有深圳、北京等十余家地方政府提出明确的纾困方案,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中山等多地的国资早已启动收购。

2018年发生的51起国资受让事件中,红日药业(300026.SZ)、怡亚通(002183.SZ)、亿利达(002686.SZ)等少数上市公司已完成控制权变更,但大多数国企受让事件还在进行着复杂的谈判及程序。

12月11日,位于中山的智慧松德(300173.SZ)公告称,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佛山公控)收购智慧松德部分股权已获佛山市国资委批复。下一步,尚需通过深交所合规性审核并办理股份协议转让过户相关手续。

从11月2日发布协议转让的公告到12月11日,智慧松德不到一个半月便有了实质进展,进展已算“神速”。

很多上市公司的协议转让远没有这么快。比如合力泰(002217.SZ)控股股东9月9日就筹划协议转让事项,此后又与受让方福建省电子信息(集团)有限公司签订了《股份转让协议》及补充协议,此后一直处在对相关条款调整及进一步优化阶段。

“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是一件很复杂的事。收购前,国资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研究,对收购价格、公司质地要求比较严格,决策程序也非常严谨,能通过的标的很少,我们撮合的成功率也非常低。”撮合国资收购上市公司的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,跟民营收购民营相比,国资收购的落地确实比较慢。

“解决股权质押风险问题,国资落地比较慢,而且落地的金额较小,一两个亿解决不了公司的实际问题。”深圳某上市公司董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“我们引进的民营股东很快就把好几个亿的钱打过来了,首先解决了大股东的股权质押问题,而且他们承诺管理层不变。”

拯救措施将密集上演

以纾困思路为导向的国资密集驰援下,资金援助是首要的,解决了最为紧迫的问题后,如何让这些问题上市公司重获新生?

普遍讲,股权转让的问题上市公司大多涉及大股东爆仓、巨额商誉、坏账、债务、诉讼等多种难题,而巨额商誉则是它们多年疯狂并购的后遗症,有些上市公司业务五花八门,拼命并购了一些跟主业毫不相干的资产,暗藏的风险不容小觑。

“新的国资股东进来最终还是面临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,除了资金援助,如何消化和解决公司多年所蕴藏的风险才是重要的,最终还是要靠资产处置、剥离、重组、破产重整这些方式解决。不过目前国内很多上市公司对破产这两字比较避讳,通过这一方式解决问题的估计不多。”上述负责人表示。

对于上文提出求助要求的地方国资,上述负责人给出的建议是,“将一些非主业的资产出售掉,一次性‘大洗澡’,重新聚焦主业。”

事实上,目前除了少数几家国资受让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发生了变更,绝大多数还未有更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。

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,先收过来再说,把上市公司生存的问题先解决,以后再慢慢找其它方法,一些更进一步的动作要到明年了。”上述投行人士表示。

责任编辑:储继军
分享
微信好友
朋友圈
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