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旭也表示,7月份,无论是贷款数据的结构,还是社融规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,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。具体来看,贷款中的企业中长期占比提高,社融中的直接融资占比提高,且非标融资占比降低。例如,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非金融性公司中长期贷款占比为60.1%,为2019年以来的最高值;企业债券融资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在新增社融中共占21.3%,较6月的11.4%提高了9.9个百分点。
从新增信贷的结构看,整体上以中长期融资需求为主。7月房地产销售延续前期好转态势,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依旧稳定,当月新增贷款6067亿元;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968亿元,表现同样稳定。中信证券固收团队认为,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主要来源于低成本的信贷供给、财政融资高增长带来的基建融资需求等。同时,7月狭义货币(M1)增速上涨,使得“M2-M1”剪刀差减少或表明实体经济投资需求的增强。
股市火热推动存款分流,下半年信用扩张步伐或放缓
除了新增信贷社融不及预期外,当月新增存款少增较多,使得M2增速也有所放缓。7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仅有803亿元,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增28197和5617亿元。M2同比增速比上月末低0.4个百分点。
对于为何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少增较多,股市火热分流存款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,7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不足千亿,主要是因为在新一季度的初月,居民和企业存款通常转为表外理财,再叠加股市回暖、基金发行规模加大,对居民和企业存款进行了分流。
“7月新增居民、企业存款分别同比少增6163亿元和1600亿元,非银存款环比增加18000亿元,料与季初时点’存款-理财’资金回流以及股市带来的资金入市相关。”中信证券固收团队称,整体看,实体经济信贷资金需求集中于中长端,或与“资金空转套利”治理以及经济复苏进程相关。从金融数据看,基本面回暖速度可能仍整体温和,而下半年信用扩张速度预计大概率继续放缓。
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也表示,上半年宽信用速度快,背后是宽货币和信用扩张政策。超宽松政策回归常态后,宽信用本身动力不足。随着疫情影响消退,我国经济稳中向好、长期向好、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。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才是既保证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,又不会创造资产价格泡沫、扩大金融风险的两全选择,预计下半年宏观杠杆率的扩张将迅速放缓,同比增幅可能走平或小幅回落,宽信用步伐也将放缓。
温彬则表示,货币增速的回调、信贷期限结构的调整、社融增量的放缓,既与趋势性因素有关,也说明了货币政策精准导向逐渐发力,这不仅有利于对实体经济精准纾困,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。下阶段,货币政策的重心将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,降准、降息的概率降低,更大程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