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进酒Bar

【将进酒Bar】那三颗流星:谁也掩不住光芒

2019-11-25 09:51 中国财富帮   九公子的浪   原创

有唐一代,诗意翩跹,群星璀璨。

三颗流星,划破诗的长空,光芒万丈。

唐朝的这三位诗人,都没有活过30岁:

李贺,27岁病逝;王勃,26岁溺亡;刘希夷,28岁被谋杀。

刹那光亮,却活得耀眼;风骨独具,不问声名几许,但求不负时光。

当李贺决定出道的时候,诗坛是个什么局面?

好嗨呦!

感觉唐诗已经达到了巅峰,感觉唐诗已经达到了高潮!

前有诗仙、诗圣、诗佛、诗狂排排坐;后有“天王级”的韩愈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元稹、贾岛、孟郊、杜牧紧追猛赶。

在大师的阴影笼罩下,按老路子循规蹈矩去写诗已经没前途了,李贺决定走条野路子。

他给自己定了人设,确定自己的写作风格——鬼魅。

儒家讲“不语怪力乱神”,可他偏要绝地求生。

诗仙诗圣做不了,就做诗鬼。

他用大师们不去用的阴森字眼,押他们不敢押的极险的韵脚,写以前从来没有写过的凄风鬼雨、神仙鬼怪。

没有哪一篇诗歌,像《李凭箜篌引》这样铺列了如此绵密的神鬼意象:江娥、素女、紫皇、女娲、神妪、吴质、昆仑山……他把唐诗的天撕了个窟窿,硬生生劈开一条通往幽冥之境的路,让后来者眼前一惊:呀!原来还可以这样写!原来什么都可以写!

当韩愈看到这首诗的时候,激动得跳了起来,他以为高适已经把边塞诗写绝了,却没想到还有人能描绘出如此凄美绝艳的画面。

然而,如此有才的人却只做了小小的从九品“奉礼郎”,就因为自己父亲名字中的“晋”与“进士”的“进”同音,不能参加科举考试,选秀、保送也都没能成功。

李贺担任奉礼郎的三年时间里(21-24岁),至少创作作品100篇。

李贺还想再写,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。高烧不退,视线模糊,出现幻觉……

他的笔下,开始出现陵墓、鬼火、衰兰……每一篇都像是给自己的祭文,每一篇都“足以泣鬼”。

27岁,李贺的生命戛然而止。

试想,倘若他能活到72岁,以他三年百篇的速度,《全唐诗》又何止900卷!

公元676年,唐高宗从长安新近流行的诗文中,翻到一篇《滕王阁序》。

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,不禁拍案而起,大呼:“奇才, 奇才, 我大唐奇才!”

遂问身边的太监,“此序何人所作?” 太监吞吞吐吐地回答:“是因为太狂傲,被陛下您贬出长安的王勃所作。”

“传朕旨意,让王勃官复原职!”

“陛下仁慈!可惜此人无福,年前南下去看他父亲的时候,渡海溺水,挂了!”

王勃是初唐大名鼎鼎的“四杰”之一,他的那句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,哪个学生没在毕业寄语时用过?

关于四杰的排名顺序,争论很多,有人说是王、杨、卢、骆;有人说应该是王、骆、卢、杨。但不管怎样,没有任何一个评论家敢不把王勃排第一。

奠定王勃第一位置的,还是那篇《滕王阁序》。

王勃自幼聪敏好学, 6岁就能作文, 9岁时读颜师古注解的《汉书》, 写《指瑕》十卷纠正其错误, 时人赞之“神童”, 可谓才华盖世, 名满天下。

公元666年, 16岁的王勃也“666” 地科试及第, 得授“散骑郎”, 成为当朝最年轻的命官。

“出名要趁早”,但是少年得志也容易忘形。

王勃的傲气、轻率在写《滕王阁序》一事上表露无遗。

公元675年, 25岁的王勃计划前往南方看望父亲,路过南昌时, 正好碰上了都督阎伯玙重修的滕王阁落成,在阁上大宴宾客,“捎带”炫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。

阎都督事先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, 在席间“即兴所书”。

文人嘛,也不能太明显,自然也会说一些“欢迎在座的客人同时即兴附文”之类的场面话……

在座的客人又不是傻子,不会当真,也不敢抢孟学士的风头,都推辞不写。

孟学士洋洋得意,正准备把已在胳肢窝里捂热了的小抄掏出来。

忽然,王勃撸起袖子站了起来:“笔墨伺候!我写!”

《滕王阁序》委实千古绝唱, 但王勃喧宾夺主地压了主人的风头, 主人嘴里赞叹, 心里岂有不责怪的道理?

26岁,王勃溺亡。究其根本, 恐怕也和自己的锋芒外露有关, 令人唏嘘!

倘若他没有早逝,唐诗的江湖怕是要地震,好多诗人的江湖地位,怕是要自动降低一档,《全唐诗》大概又会厚一点!

初唐时期, 有宗惨绝人寰的谋杀案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——亲舅舅杀了自己的亲外甥,原因只是为了夺一首诗!

这首“绝命诗”叫《代悲白头翁》,即使题目你不熟悉,你也一定听过里面的名句:

这个因诗丧命的倒霉外甥叫刘希夷,25岁就中了进士,会写诗,会骑射,善弹琵琶,更难得的还是个美男子。

他的酒量还极大,饮酒数斗不醉。

一天, 他放歌纵酒,诗兴大发, 提笔写下一首《代悲白头翁》。没想到这首诗却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
杀他的是他的亲舅舅, 当时诗坛上的大咖,宋之问。宋之问是个斯文败类,追名逐利,趋炎附势,媚附权贵。得知有人密谋预除武皇后侄儿武三思后,通风告密,以此升官,丑名彰天下。有名的诗句“近乡情更怯, 不敢问来人”便是宋之问的手笔。

刘希夷写完《代悲白头翁》的第二天,非常兴奋,就跑去舅舅家谈诗。

当吟到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 岁岁年年人不同”这一联诗时, 他的舅舅眼睛一亮, 赞道:“妙哉!此诗妙极!”

“这首诗, 你还没有传给别人看吧?”舅舅试探地问。

“还没呢。”

这天晚上,刘希夷被他舅舅家的两个仆人哄骗到一处废弃的老宅, 用装满泥土的布袋压住头脸, 活活闷死, 年仅28岁。

作为幕后主使, 刘希夷的舅舅并未被绳之以法, 当时, 他是皇帝近臣兼御用诗人, 正得着宠。

但宋之问因诗杀人的故事, 记录在唐人韦绚的《刘宾客嘉话录》中,《代悲白头翁》的著作权归属历来也十分模糊。

《全唐诗》卷八十二中收录的《代悲白头翁》,作者注明是刘希夷,卷五十二收录的《有所思》,作者是宋之问,而《代悲白头翁》和《有所思》这两首诗,只有三个字不同。

刘希夷的诗多有散佚,收录在《全唐诗》中共28题, 35首。如果不是遭人毒手,这些数字后面估计还能加个零。

这世界,他们三人,像是短暂经过,又像是从未离开。

春花旖旎,秋月无言,虽是流星,也算丰盛了。

在这人间,活得坦荡,活得从容,不问声名几许,但求无愧于心,便是灼灼其华。


责任编辑:徐丹宁
0

分享到